作家阿菩談網絡文學:應用理論來引導創作實踐
信息時報 | 記者 麥錦婷 通訊員 朱英豪 | 2021-12-07 22:20:00
信息時報訊(記者 麥錦婷 通訊員 朱英豪)12月5日,由廣州市文聯主辦的第十四期“學黨史 傳經典 推新作”讀書沙龍系列主題閱讀活動于線上舉辦,活動邀請到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、網絡作家阿菩,以“網絡小說中的紅色基因”為主題,解讀網絡小說呈現出的新特點,并為這一類型小說的發展與進步提出了自己的建議。
阿菩是著名網絡作家,2005年開始業余創作,先后發表了《邊戎》《唐騎》等多部長篇小說。其中,《桐宮之囚》改名為《山海經密碼》出版后大獲成功,不僅銷量喜人,還于2013年獲得了第九屆(2009—2011)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。

“部分讀者對于網絡文學仍然存在著某些誤解,它們確實有追逐流行的特點,但同時也保留著自己作為文學的傳統特質:在精彩的情節背后,大多數作品都擁有自己的底層邏輯。”從事網絡文學創作與研究已有十余年之久,憑借著自己觀察,阿菩敏銳地發現:“‘紅色’是網絡小說非常重要的一個底色。”
“網絡文學大多采取的是一種民間立場,盡管在寫作方法上會更加輕松、活潑,甚至伴隨著迂回、夸張等手法,但是當它介入革命歷史時,它所遵照的底層邏輯是嚴肅且積極的。我們需要充分了解這種敘事。”阿菩說道。
阿菩認為,出自民間的網絡文學作品與群眾有著天然的親近,能夠代表某種社會看法,并引起讀者的共鳴。同時,這些作者們大多是基層勞動者,對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有著直觀的感知,也使得作品擁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。
但另一方面,由于網絡文學大多屬于業余創作,且每名創作者都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,盡管出現了一些認識深刻、藝術精湛的作品,但很多作品的理論化、體系化程度仍舊有所欠缺,對某些事物的認知常停留在感性、直觀的階段。如何面對網絡文學這一現象、進一步提高作品質量,這是創作者和關注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。
阿菩認為,對待網絡文學不能因為部分缺陷便將其全盤否定,更為有效的辦法是加強相關研究,用理論來引導創作實踐,使優秀的作品不斷產生,進而充分利用好這一新形式,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享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