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東將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九大特色專題研究
信息時報 | 記者 奚慧穎 通訊員 馮建奎 | 2020-03-10 16:37:06
信息時報訊(記者 奚慧穎 通訊員 馮建奎)廣東是一個生態資源豐富的省份。3月10日,記者從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獲悉,《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(2020-2035年)編制工作方案》近日印發,提出把生態保護修復放在落實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》和構建“一核一帶一區”發展新格局中進行系統謀劃,并積極開展九大特色專題研究,提高規劃的科學性、專業性、特色性。
其中,《廣東省生態系統功能評價和格局研究》基于廣東省山水林田湖海自然生態系統結構-功能-過程-格局特征,識別廣東省重要生態源地和生態廊道,構建廣東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安全格局。并且通過分析生態系統現狀及存在問題,識別自然生態結構紊亂、生態敏感脆弱、生態功能退化、受損或遭受破壞威脅的國土空間,綜合評價退化和受損空間的生態系統退化程度與恢復力水平。
近年來佛山河心島生態修復卓有成效。圖為美麗的海心沙
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背景下“一核一帶一區”生態修復策略研究》則以“整體謀劃,分區施策”為原則,開展“一核一帶一區”生態修復策略研究。規劃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系統整體性和系統性入手,識別粵港澳大灣區突出的跨區域的共性生態環境問題;以全面協調為導向,構建“一國兩制”框架下的跨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協同聯動機制。
廣東是海洋大省,自古以來臨海而立、因海而興。《海洋生態系統修復規律與修復策略研究》以沿海區與人們關系密切、敏感且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,重點研究河口生態系統、海灣生態系統、海島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、生產力和生態防護能力的演變規律和機制,識別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分布特征、相互作用和退化程度。
通過生態修復后昔日黑臭的江門沙坪河實現了水清岸綠。
在此基礎上,還將收集國內外生態修復實踐案例,分析海洋生態系統修復的時間演化、區域分布和統籌治理等規律,系統總結海洋生態系統修復的規律、模式和措施,按照“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、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、提高海洋生態服務價值”的要求,研究制定相應的科學修復策略。
此外,廣東也將針對陸地、濕地、農村土地制度、礦山以及綠道、碧道、古驛道”生態廊道系統等主題的修復研究。
九大特色專題研究
《廣東省生態系統功能評價和格局研究》
《陸地生態系統修復規律與修復策略研究》
《海洋生態系統修復規律與修復策略研究》
《濕地生態系統修復規律與修復策略研究》
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背景下“一核一帶一區”生態修復策略研究》
《農村土地制度與生態修復關系研究》
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研究》
《礦山生態修復的市場化機制研究》
《綠道、碧道、古驛道”生態廊道系統修復模式研究》